文/头条评论员
在国内,当医生到底有多难?
如果你以为医学生就是背背书、考考试那么简单,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。真正的现实是:五年本科 + 三年硕士 + 三到四年博士 + 规培专培多年,总共至少要花上15年左右的时间,才能真正站上手术台、拿起听诊器,开始治病救人。
而在这漫长的求学路上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。本科阶段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,医学知识极其庞杂,课程安排几乎全年无休,容不得半点懈怠;硕博阶段更是拼论文、拼实验、拼科研能力,一个不小心就延毕甚至退学;规培期间又累又苦,还得面对各种考核和轮转压力。
等你真正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医生时,大多已经三十出头了,人生的黄金十年早已过去。
但最近,协和医学院推出的“4+4”医学博士试点班,却让不少人看傻了眼。
什么叫“4+4”?
简单来说,就是不需要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,只要你是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,通过学校自主招生考试,就能直接进入协和医学院,进行为期四年的硕博连读,毕业后直接成为临床医生!
这不就意味着:别人十几年才能走完的路,你四年就能搞定?而且还是在协和这个无数医学生梦寐以求的顶级殿堂!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
什么样的人,才配得上这种“开挂式”的培养路径?
从官方介绍来看,协和对这一项目的选拔标准确实非常高。不仅要求申请者拥有极强的学术背景,还要有重磅大咖教授的推荐信,更要通过初审、面试、笔试等一系列关卡。
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:
这些考试怎么评分?评分细则公开吗?成绩会不会公布?有没有可能存在“操作空间”?
要知道,“4+4”项目的目标,不是培养医院的管理人员或者科研人才,而是直接培养“卓越的专业医生”——也就是将来要给病人看病、动手术、负责生命安全的临床医生!
试问,作为一个普通患者,在生死攸关的时候,你会选择一位经过标准化考试、层层筛选、扎实积累成长起来的医生,还是一个靠“内部考试”四年速成的“精英”?
很多人质疑:“这样的制度,到底是为天才量身打造的绿色通道,还是某些‘关系户’名校镀金的新路径?”
毕竟,如果一切都由学校说了算,那所谓的“公平性”就很难让人放心。
以前,决定人生轨迹的是高考、研考;现在呢?可能出生前就决定了——看看谁家的孩子能进这样的试点班就知道了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。确实有一些天赋异禀的“医学奇才”,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学习能力和理解速度,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医学知识,并应用于临床实践。
但问题是,这样的人才凤毛麟角,是不是值得拿出如此宝贵的资源专门开设一个班级?又是谁来判断这个人是否真的“够格”?
说到底,医学是一门关乎生命的学科,医生这个职业,承载着太多责任与信任。任何一种新模式的尝试,都应该建立在高度严谨、透明的基础上,而不是打着“创新”的旗号,行“特权”之实。
所以,与其把“4+4”当作未来医学教育的标杆,不如先问问:
这条路上走出来的医生,真的能让老百姓放心地把自己的命交到他们手里吗?
#今日话题:你觉得“4+4”医学培养模式合理吗?欢迎留言讨论!
(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平台立场)
Powered by 9393体育能提现吗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